查看原文
其他

优秀校友张逸恒——博学的竞赛达人


亲爱的校友,

不论你曾经来自哪里,

母校都更关注你将走向何方。

 

让我们一起走进

“六中拔尖创新精英录” 

去了解他们

如何走上成才之路






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校友张逸恒,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从事“基于液晶的光场调控”的研究。

2009年,张逸恒考入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,初中班主任分别是孙冰冰、廖富有和伍永健老师;2012年考入广州市第六中学,高中阶段班主任是谭耀淳和周超老师;高中期间,作为竞赛达人的他,获得过信息学、化学、生物三科竞赛的省二等奖,严开明、鲁新玲、刘建祥、卢镇岳老师是他的指导老师。

2015年,张逸恒毕业于高三1班,同年,考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,学习材料化学专业。








竞赛,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几十分

——我不得不说的几个话题



话题1:“亲爱精诚”与我的人格育成

作为一个把“亲爱精诚”写在微信头像的人,我首先要讲六中对我的人格育成。六中给我许多机会尝试和收获:LZOI教会我传承,答疑、给自己班出化学题、给其他班讲评周考让我学会理解与讲解;班长和电教员的经历让我学会处理各种杂事。六中师长的理念和魅力令我感念至今。例如,严开明老师教我礼貌和纪律,谭耀淳老师充满人文关怀,周超老师总是干练老成,刘建祥校长激励我们自主自觉,鲁新玲老师严谨严格待人,周韫老师关心我的作文,王丽珍老师一语中的,卢镇岳老师教我分析问题的要诀,璩斌老师一肩挑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竞赛培训大业。希望我的师弟师妹们,尊重和珍惜各位老师。

老师们的谆谆教诲,时常响起在我的耳旁,深深扎根在我心底,“亲爱精诚”的精神,鼓励我勇攀科学高峰。


话题2:关于竞赛与读书

我属于事情可做就做的类型,并且敢于尝试,幸运的我得到了足够的参与资格。借中科大少年班的招生机会,在高一就体验了高考的滋味;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南部赛区一轮游,体验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;在北大体验营“观光旅游”,激发我对北大清华的向往;中学六年总共在数、英、理、化、生、地、信方面拿过小奖,代表性成果是化学竞赛、生物学竞赛和信息学联赛的省级二等奖。靠三个省二等奖,拿到了华南理工和中大的自主招生加分,作为保底(基于当时的判断,没有申请清北复交)。最后,高考发挥稳定,裸分进入南京大学(没有申请加分)。在旁人看来,我的竞赛成绩和我的高考录取,似乎没有“肉眼可见”的联系。

竞赛带给我什么?假如没有竞赛的经历,我的高考成绩没准会减掉几十分。前期储备的学科知识和素养,帮助我从容应对高考题新颖的材料和大段的文字表述。最重要的一项收获,是行动力,即遇到困难时设法解决。人的常态是怂,怂有两种:一种是逃避问题,或者“抱大腿”坐享其成;另一种是懂些皮毛,无心深掘,却夸夸其谈掩盖自己的空虚胆怯。竞赛的困难让我知道,人的头脑比想象中更灵活,许多问题都可以尝试,尽管不一定成功。大学期间的挑战,使我接触了若干专业领域,粗略学到了文案、排版、剪辑视频等技能,目前,我还在尝试写一些MATLAB程序填补研究组理论仿真的空白。竞赛也让我知道,学问深奥精微,牛人确实很强,只有真抓实干才有发言权。

我的竞赛方法是什么?跟同届的几位传奇人物不同,我没有很主动搞竞赛,一直是身边有什么就学什么。LZOI给我信息学训练,而其他科目,我没报辅导班(只参加了老师要求的赛前突击班),竞赛知识来源于日常上课和借来翻翻的竞赛书。值得指出,老师们的讲课内容对竞赛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。当年竞赛生涯结束时,我有段总结:“自己留心听课、天天努力,足够应对初赛。但要追求复赛和更高层次,则必需老师的专门指导和长期的开挂式训练。”近几年,六中各科竞赛喜报频传,可见学校已有足够重视,培养环境已经好很多,师资力量也强了很多。

引申到我的学习方法。我最喜欢干的事,是归纳习题,归纳解题方法。我会为了扩充素材而刷题。相比之下,我不爱看教材,光靠听讲记笔记,只在备考时为了确认细节而翻开课本。这种方法延续到大一,直到现代工学院的教学让我发觉,先前的我一直在狭小空间里精耕细作。如今回想,当年老师们鼓励“回归课本”,其真正含义是用较高的视点来阅读课本,想想课本为何这样组织,想想考试大纲圈住了哪些东西,想想命题的可能形式。

在学习过程中,若要获取远大的视点和思想的厚度,就必须读书。关于科技类书籍,我推荐你先读外国作者的书,因为国外专著引导能力较强。赵凯华老师的《新概念物理学》和张筑生老师的数学书,我也推荐。另一方面,习题是一种输出型训练。输出,是检验和提升你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佳策略。最难的输出是给别人讲解问题,做习题次之。

《硫的氧化物》演示实验。左边是于佳栋同学,右边是我。


话题3:关于我的三次选择

中考,我选择六中,应该是出于情义和感觉,其实就是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。六中的校园、六中学生刻苦学习的氛围,“懂感恩,会思考,能吃苦”的培养理念以及刘校升旗礼上那句“让优秀的你更优秀”的庄重承诺,真的是让自己着迷了,这所学校我来了就不想走了。高考填志愿有两个缘由,一来分数不够清北,我就报个既方便打工挣钱也能报效国家的制造业专业;二来分数刚刚好够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。本科时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,若是不能保研,就老老实实去打工。三年的努力,我获得了保研资格,那就读研吧。因为新院楼在毕业那年终于盖好了,所以我留在本院读研。我记起之前听过的液晶学术报告,估计了院内研究组实力,就选择现在所在的液晶与微纳光学研究组。

纵观这些年,我的关注学科多次转变:高中时以化学、生物和程序设计为兴趣,本科以材料学为主、夹带少量化学,现在的研究则偏向光学。

参加信息学、化学、生物三科竞赛,不仅仅使我收获了书本以外的知识,也给予我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执行力,以面对高考和其他种种挑战。


话题4:高中和大学的区别

高中和大学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?以我的感觉,并不是常人所说的高中忙碌大学轻松。准确地说,高中的你同时受到引导和约束,大学的你拥有非常自由的选择权。大学这几年如何度过,各种细节都靠你自由决定。选择多反而难取舍,许多人暂时失掉方向。作为一个学长,我觉得应该:学会怎样正确地爱自己,学会怎样对自己负责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为此实际行动。答案不可能立刻得到,要靠你坚持和体会。

最近,教育部颁布了一个高校招生改革的举措,那就是以“强基计划”取代了以往的“自主招生”,其招生门槛就是学科竞赛的成绩。我觉得,这无疑是我们这些“竞赛党”的福音。


话题5:我的大学经历

大学期间,我担任过专业班3年的学习委员(相当于高中全科科代表之和),后期也当过班长(主要是做些为同学们服务的杂活)。大一、大二,我加入了院里的学科部和院刊编辑部。我选择院级而非校级组织,是因为我觉得前者贴近学生,落到实处。学科部负责学术讲座的场地布置、小型学术比赛的举办和学习资料的供应。在当部长的一年里,我建了学科部的百度网盘,更方便于学习资料和历史文件代代相传,一直到现在学科部还在用。院刊编辑部负责每年三期的院刊,我的排版技巧就是在这里学到的。除了集体工作,我也体验科研。有高中的经历为鉴,我没有参加“大学生创新计划”之类的项目,因为感觉不适合,没有长时间的积累,哪来创新的源泉?但也很凑巧,聂越峰老师课题组招收本科生“回收衬底”(衬底,是外延生长实验必须的用品,衬底很贵,回收利用可节约开支,回收工序简单但又耗时间,适合本科生来做)。一年的工作中,我获得了科研启蒙,还有酬劳,后来也培训了一批接班人。

现在,我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液晶的光场调控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对光的印象,主要是颜色和亮度。其实除此以外,光场还具有相位、偏振等属性。光就像三维的雕塑,具有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。结构光场具有许多可能用途,例如超大带宽通讯,超分辨显微术或者像机械一样操纵微粒。液晶是一类软物质,我们人为诱导液晶的微结构,使它表现出独特的调控性质。以液晶为“刻刀”,做光场“雕塑”,就是我的研究内容。我们研究组正在推进的液晶软光子学,或许能在以光子信息处理为代表的后摩尔时代占有一席之地。欢迎师弟师妹关注我们的进展哟!

目前,我正在跟着导师做“基于液晶的光场调控”研究,通过发表论文,展示科研成果,也满足研究生毕业的底线要求;如果个人能力和环境条件都适合,我将攻读博士,继续走科研的道路,期望成为高校或研究所的一员,为中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。

在2019年“南京大学-Wiley国际联合会议:微结构材料与应用”上提问

听过一句有趣的话,“你眼中的问题,往往是别人的解决办法”。这句话指的应该是换位思考。师弟师妹们,高中三年,矛盾难免,换位思考对彼此都有益。

希望我的经历和感悟对你有所帮助,向奋斗者致敬!

希望借此机会感谢我敬爱的老师们和亲爱的同学们!

关注并参加竞赛,为自己的持续发展助力!


来       源 | 创客中心

图       文 | 张逸恒

整理组稿 | 校办公室

往期回顾

六中等你来解锁


杰出校友钟铮——药物研发领域不断创新的践行者


什么项目这么牛,全获省一等奖?



六行六艺中正中和  允文允武惟德惟才

官方网站 : http://www.gz6hs.cn/

新浪微博:@广州六中_亲爱精诚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